包头稀土高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 做好“两个稀土基地”这篇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4-05-22

      厂房内,红灯偶尔闪烁,轰鸣的机械声不绝于耳,忙碌的机械臂一刻不停,集成了视觉自动检测、机械手协同作业、激光切割及焊接等先进工艺的全自动生产线,短时间内就完成了数量可观的工作量。

作者:李宝乐

  这里是包头江馨微电机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江馨微电机总经理许德光坦言,这5条改造升级全自动生产线,仅需调整好参数,就能够精密高效地完成重复性劳动,其中转子和总装的产能在原有手工线的基础上可提高46%75%70%左右,从而将人放到更重要的岗位上。

  与此同时,在十几公里以外的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白云鄂博实验室)里,稀土功能材料所储氢材料室科研人员李宝犬正在围绕稀土、氢能、储能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白云鄂博实验室聚焦解决我国稀土产业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的基础应用转化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稀土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高质化利用、规范化管理。白云鄂博实验室现有工作人员近百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占比近三成。

  一个生产改造,一个智力支撑,背后恰恰体现了包头稀土高新区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探索路径。

  提升科技引领作用

  520日,卧龙电驱集团全资子公司卧龙电驱(包头)永磁电机有限公司建设的卧龙包头永磁电机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

  据悉,卧龙集团是全球电机及驱控领域的领军企业、全国最大的永磁电机制造企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机材料应用示范平台,先后参与100余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为产业升级,主力是企业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我们不断引进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有利于集聚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攻、产业向稀土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跃迁之道,要在创新。稀土高新区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不断从高原迈向高峰

  在包头天和磁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磁性材料重点实验室里,一面墙上贴满了企业专利证书。从创办之初技术上处处受制于人,到如今在烧结钕铁硼和烧结钐钴两种材料技术研发中取得突破,天和磁材的破茧成蝶,成为稀土高新区稀土企业依靠创新闯出发展新路的一个缩影。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高纯稀土金属项目突破稀土在钢中规模化工业应用的瓶颈,澄清了稀土的纯净度,填补国际空白;高磁感取向硅钢项目首创隧道式取向硅钢连续高温罩式退火炉工艺;长安永磁的稀土永磁电机等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2024年开工建设的中韩合资的包头磁馨电子有限公司就是稀土高新区稀土产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的有力例证。

  加强企业数字化治理

  日前,在位于稀土高新区的内蒙古北科交大机器人有限公司里,空中漫步的轨道式机器人、消防机器人,地下作业的四足机器狗,连研磨咖啡都有专属机器人来完成,这里的智慧超出想象。

  北科交大智能巡检机器人研发团队的主导者、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韩天正致力推动稀土冶炼智能化,在韩天看来,人工智能能够深度融入制造业各环节及上下游产业链,实现对高强度、高难度劳动过程的替代,从而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稀土产业发展起到赋能、赋智、赋值作用。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生产关系需要适应这种特征需求。

  稀土高新区抢抓历史机遇,应变局、育先机、开新局,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让稀土产业发展脱胎换骨、强筋壮骨,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在包头华美稀土高科有限公司三车间配电室, 2台智能巡检机器人正在运行轨道上缓慢移动,稳如老司机”;在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码垛机器人将测试合格的磁钢放入到包装盒内,俨然老把式”;在包头瑞鑫稀土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云视界智能终端让生产数据实时采集、能耗情况一目了然,一番绣花功夫令人惊叹……稀土高新区大地上,越来越多的科幻场景成为现实,生动诠释着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和无穷魅力。

  构建先进人才体系

  在包头稀土研究院,科研人员胡雪娇正在和储氢组的同事们共同对储氢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在这里,专业受到了尊重,梦想也得以实现!”2022年博士毕业的胡雪娇非常喜欢这样的工作环境。

  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但高端人才稀缺,都是三四线城市发展的掣肘。发展新质生产力,解决后续人才补充问题刻不容缓。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键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工作机制,为人才成长和发展厚植土壤、打造舞台。稀土高新区党群工作部人才办负责人张玮说道。

  发展新质生产力,没有通吃天下的一招鲜,稀土高新区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不断提高政策举措的针对性、有效性。近年来,稀土高新区创新采用了政府发编、院所用人、企业发薪的引才模式,并制定了领军人才集聚、中青年人才招揽、人才机制改革优化3项人才计划,积极组织重点企业对接掌握产业集群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团队,采取一人一策”“特事特办的方式,引进上海大学周忠福教授稀土合金材料等高端人才科研团队3个,吸引了王一德、张洪杰、舒尔德米特等国内外专家院士团队服务稀土高新区经济产业发展。目前,成功为重点领域企业引进博士硕士紧缺人才39名。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今日的稀土高新区,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未来已经到来,奋斗成就梦想。全区上下正在全力推进两个稀土基地建设,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共同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版权所有:包头稀土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 Copyright@202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蒙ICP备2024008810号